我非常喜欢****《沁园春·雪》这首词,很想到大自然中亲自领略那“原驰蜡象,山舞银蛇,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”之气象。1964年在延安参加“四清”工作时,在李渠和老大娘同住八个多月,那里也是典型的黄土高坡,曾见过冰封的河和雪塬。但时隔多年,记忆有些模糊了,总想赶在大雪天造访黄河、黄土高原。
1998年12月5日是大雪节气,由儿子萧鹏陪同去河曲写生。也许是我们之举感动了上帝,车开至半路纷纷扬扬下起雪来,塬和地面上渐呈白色,秋收后的庄稼茬子和灌木,呈褐色斑点,色彩非常丰富,天空云腾雾绕,很是神秘。快到河曲,车沿黄河走,因是土路颠簸,行李箱掉下来正砸在我头上,我怕错过了美景,仍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赏雪景。儿子推开车窗拍摄,车上人以为我被砸麻木了,呼鹏儿过来为我按摩头部,一会儿起了个大包,醉心如此!
河未全冰封,冰面上浮着白花花一层一层、一道一道雪,十分壮观。我激动万分,终于看到“千里冰封,万里雪飘”“大河上下顿失滔滔”的景象,找到了创作的感觉。下午蒙热情的河曲画友张德聪先生用摩托带我们去黄河边采风。雪已经化了不少,黄昏时分,河水和冰面上洒着金光。河岸上有百年老龄疙瘩柳,那苍老的身姿映着发光的大河冰水,令我感动不已。冬日里冰雪覆盖着的黄河,看不到它汹涌澎湃的波涛,但它像一条巨龙潜泳着。因走得急忘了穿羽绒服,再加路途颠簸,腰痛病犯了,右腿不能打弯了,真是豁出命了!腊月凛冽的寒风刺骨,我忘了腰腿疼痛,仍兴致很高,在大河边流连忘返。
这次黄河旅游,令我眼界大开,胸襟旷达,受到启迪,激发了灵感,久久不能释怀。我画了《大河凝雪》,又创作了四尺对开、六尺整,八尺对开,八尺整《北国晴雪》、《北国风光》,但都觉得不很理想。反复琢磨,终于在2008年创作了丈二《北国风光》,方觉基本上表达出《沁园春·雪》词的意境和气势。这幅画的创作及诞生如十月怀胎,又如春蚕吐丝。此画作2011年被人民大会堂收藏。(1608号)。
我们又去了白鹿泉村,那里的黄土高坡在冬季尤其是在晨光和夕照下熠熠生辉。那纵横交错的沟壑,更显出塬的骨格构成美。有横平竖直的,有各种三角形的,有梯形、多边形的……非常辉煌,磅礴壮美,甚至有崇高感,令人震撼。此刻大大加强了我对绘画形式美的认识。我以夸张手法,加以整合重构,又创作了象征意味作品《金土地》系列1-4。(2002-2004年)
退休后才有了大块时间,静下心来搞创作,画了几幅大画,有丈八《龙之乡》,丈二《千年竞秀》、《黄河西来出昆仑》、《浩气焕神州》,和六尺整(竖)《九曲黄河》系列6幅。
退休多年,不断的再学习、外出采风写生、创作,积攒了一些作品。于2004年在北京国际艺苑,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《樊林山水画展》,共有53幅作品参展。展厅有刘大为先生题词“云山入画”,林锴先生题词“大巧若拙”,陈传席先生题字“江山助磅礴”。原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、社长程大利先生留言:“笔健墨沉,大气磅礴,审美之高境矣。”张仁芝先生留言:“张扬沉雄大美,从艺执着顽强,写出了黄土高原朴拙美。”2004年出版的《樊林画集》刊有美学理论家孙美兰先生写的评论文章,文章云“自然淳厚,质朴大气——真魂流动,正是樊林山水风格形成的主要元素,也是其魅力所在。”很多同道称我的画有“气”。这固然和我个性有关,但也与后天的教化、修养有关。我在古都长安求学近十年,周、秦、汉、唐四个强盛朝代遗留至今大量文物古迹,无不充溢着泱泱大国气概,那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。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王子云教授给我们授课,谆谆教导我们要张扬雄强壮美,要振兴民族精神。大师石鲁提出:“一手伸向传统,一手伸向生活”,“要用笔墨写胸中豪气”之语令我振聋发聩。石涛画跋“作书作画,无论是老手后学,先以气胜得之者,精神灿烂,出之纸上。”老师的教诲,先贤名人之箴言,对我有很深影响。从我的作品诞生过程,可以看出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之哲理对我影响至深的轨迹。
平时我也爱读哲学、美学方面的书,如《黑格尔美学》第一卷、《中国绘画理论》、《石涛与画语录研究》、《中国古典美术史》(陈望衡著)、《周易的美学智慧》等,我悟到贯穿宇宙大道对立统一规律,存在于一切事物中,大道管小道,也适合艺术创作。中国的哲学之“阴阳之道”、“天人合一”之美学哲理,让我能从形而上的层面认识传统,不致受社会上的错误潮流、悖论的误导。
我的山水画作,力求不仅表现大自然之美,进而借山川而发己言。作画时是要以表达的思想、意境为统领的。这样作品才会有内涵和精神性。
我常常在创作时,似在一幅白纸上搞辩证探索,用笔墨处理各种关系,如黑白关系、虚实关系、疏密关系、浓淡干湿关系、有序与无序的关系、色与墨的关系……作画最兴奋的就是应用辩证法将白纸用笔墨笔笔生发,从无到有的过程。
关于“养气”,古画论中有不少关于“气”、“养气”之说。董其昌《画眼》中言“气韵不可养,此生而知之,自然天授。”宋郭若虚《图画见闻志》“六法精论,万古不移。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,其气韵必在先知……”但我以为“气”固然有天生的一面,但也是可养的。中国古先贤孟子有“养气”说——砥砺说,要养“浩然正气”。近代大画家中陆俨少、石鲁等都赞成“养气”说。石鲁言艺术家修养“要重气节,重名德,重情义,重真理。要轻利欲,轻名财,轻物欲。”石涛关于“养气”有《远尘章》、《脱俗章》。指出画家不应为“外物”所役使,“外物”是精神枷锁。只有“远尘“、“脱俗”,才能“虚静”、“专一”,这样才能“澄怀观道”,运一画之法画出出神入化的作品来。
艺术创作是无功利的,作为审美,如若没有澄净之心,是难以进入审美境界的,所以我重“养气”。我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陶冶性灵,开阔胸襟是必要的,但这谓是“外养”;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才是“内养”。这须要经历人生磨砺和净化心灵,心底无私天地宽。尤其是画山水的,如若没有开阔的胸襟,自身气度小“内气”弱,就不可能与大自然的元气相契合,不契合焉能画出生气灌注、气韵生动的作品来。
樊林
2010.8.10 北京天通苑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